自“众创空间”这一概念被提出后,经过3年多的发展,包括众创空间、孵化器、加速器等在内的各类孵化机构总计已达到1.1万余家,成为新兴产业、高新技术、资源、服务、资金的聚集之地。
但与此同时,同质化竞争也愈发明显,这让很多众创空间不免开始思考下一步如何生存和发展。近日召开的“2018中国众创空间特色发展大会”上,国内的众创空间行业人士共聚一堂,为国内的众创空间双创“升级”新阶段如何继续“升级打怪”支招。
既是服务者又是创业者
“根据火炬中心的统计,全国的创业服务机构中70%以上都是企业性质的。这和30年前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中国发展主要由政府机构、以事业单位的形式呈现具有非常大的不同。如果按照标准分类,国内的众创空间还都属于中小企业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大家既是服务者,也是创业者,是‘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’。”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表示。
国内的众创空间不仅是创新创业驱动器,还是各城市创新力的重要指标。根据近期发布的北京、上海、浙江、江苏等多个省市的双创地图,国内的众创空间活跃省市,新兴产业发展也十分快速。
利用技术服务创新
国内的众创空间和孵化机构的社会责任与商业化之间存在一定悖论。一方面国内的众创空间在一定程度扮演了地方招商引资、培育税源等角色,具有公益性。另一方面,商业化则需要考虑投入和产出,这就造成“孵化者过的比被孵化者还穷的”局面。
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处孙启新博士认为,中国的创业孵化事业要走市场化、专业化、生态化、融合化和国际化的道路。颜振军也给过国内的众创空间从业者提出类似建议。在他看来,专业孵化和产业孵化一定会受到追捧,跨国孵化、智能孵化也有新的机会。“一百家也好,几千家也好,很多众创空间做的是类似的事。比如同样做新材料产业孵化的众创空间,可以考虑形成一个跨区域的孵化机构,几十个企业孵化器联合起来,形成区域的和全球的横向网络。”
技术进步也给国内的众创空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,这就是“智能孵化”。“由于大数据、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,创新创业资源的流动越来越不受地域限制。传统孵化器会针对企业了解需求,点对点、面对面服务。智能孵化可以利用新技术提供线上的、全球化的孵化服务。其中可以展开很多新的商业模式,会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孵化器的共享。”